方苞《李抑亭墓志铭》原文与译文

方苞《李抑亭墓志铭》原文与译文
李抑亭墓志铭
方苞
雍正十年冬十月朔后九日,过吾友抑亭,遂赴海淀。次日归,闻抑亭厥而瘖,日再往视,越六日而死。
始余见君于其世父文贞公所,终日温温,非有问不言。及供事蒙养斋,始习而慕焉,期月而后,无贵贱老少,背面皆曰:“李君,君子人也。”其后余移武英殿领修书事,首举君自助,殿中无贵贱老少,称之如蒙养斋。君自入翰林,再充顺天乡试同考官,典试云南,士论翕然。视学江西,高安朱相国每曰:“百年中无或并也。”按察司李兰,以咨革诸生,君常难之,劾君牵制有司之法,而弹章亦具列其廉明。余自获交文贞,习于李氏族姻,及泉、漳间士大夫,其私论乡人,各有向背,而信君无异辞。君被劾,当降补国子监丞,群士日夜望君之至。既受职,长官相庆,而莅事未弥月。用此,六馆之士,尤深痛焉。
往者岁在戊申,君弟锺旺厥而瘖,卒于君寓,余既哭而铭之。君在江西,丧其良子清江,又为之铭,以塞君悲。而今复见君之死。古者亲旧相与宴乐,而乐歌之辞乃曰“死丧无日,无几相见”,有以也。
君在蒙养斋及殿中,与余共晨夕各一二年,返自江西,无兼旬不再三见者。辛亥春,余益病衰,凡公事必私引君自助,无旬日不再三见者。一日不见而君疾,一言不接而君死,故每欲铭君,则怆然不能举其辞。丧归有日矣,乃力疾而就之。
君讳锺侨,字世邠,福建泉州安溪县人。康熙壬午举于乡,壬辰成进士,年四十有四。所著《论语孟子讲蒙》十卷、《诗经测义》十卷、《易解》八卷,藏于家。《尚书》、《周官》,皆有说,未就。父讳鼎徵,康熙庚申举人,户部主事,诰授奉直大夫。母庄氏,赠宜人。兄弟五人,四举甲乙科。兄天宠,自入翰林十余年,与君相依,皆不取室人自随。痛两弟羁死,乃引疾送君之丧以归。君娶黄氏,敕封孺人。子五人,四举甲乙科。女一,适士族。
以某年月日葬于某乡某原。 铭曰:蓄之也深,而施者微;将踵武于儒先,而年命摧。悼余生之无成,犹有望者夫人,而今谁与归?
展开全文
【参考译文】
雍正十年冬天十月初一之后九日,我在拜访过我的朋友李抑亭之后,就奔赴海淀。第二天回来后,听到他突然昏倒不能言语的消息,我每天两次前去探望他,经过六天后,李抑亭去世。
我当初是在李抑亭的伯父文贞公(李光地)家见到他的,他整天都非常谦和,如果不是别人问他话他不会轻易言语。等到(我)在蒙养斋担任职务时,我才开始了解李抑亭并且仰慕他,一整月以后,无论地位高低年长年少,大家背后和当面都称赞说:“李君是君子啊。”那以后,我移任武英殿担任修书总裁,首先举荐李抑亭辅助我。殿内无论地位高低年长年少,大家都像他在蒙养斋任职时那样称赞他。李抑亭自从进入 翰林院后,两次担任顺天府乡试同考官,又担任云南省主考官,士人对他的评价都是一致称赞。后来在担任江西省的视学时,高安县人朱相国(朱轼)常常说:“百年间或许无人可与李抑亭相提并论。”按察使李兰,按照公文除去一些生员的资格,李抑亭常常诘难他,李兰于是弹劾李抑亭妨碍官员的执法,但是奏疏上也 详细列出他廉洁清明。我自从与文贞公(李光地)结为朋友以来,和李家族人、姻亲以及泉州漳州间的士大 夫熟悉,他们对于乡里人的评论有的赞成有的不赞成,但在信任李抑亭这一点上没有异议。李抑亭被弹劾后,应降职为国子监丞,众士人日夜盼望他到来。已经接受职务后,上司互相庆贺。但是李抑亭任职还不满一个月。因此,国子监的士人,为他深深痛惜。
之前在雍正戊申年(雍正六年)时,李抑亭的弟弟李锺旺突然昏倒不能言语,死于李抑亭住所,我已经哭着为其写了墓志铭。李抑亭在江西时,失去了他的善良贤能的儿子李清江,我又为李清江写了墓志铭,来弥补李抑亭的悲痛。而现在我又见到李抑亭死去。古代(人去世后),亲人故友一起宴饮作乐,快乐地唱歌,歌词是:“人随时都可能死,没有多久就可以相见了。”有道理啊。
李抑亭在蒙养斋和武英殿任职时,和我朝夕相伴各有一二年,他从江西返回后,我们二十天内多次见面。雍正辛亥年(雍正九年)春天,我身患疾病更加衰弱,所有的公事,一定会私下请李抑亭帮助我,十天内就要见多次。谁知道一天没见面他就患病了,一句话没有说得上他就死了,所以我每次想要为李抑亭作墓志铭时,就悲痛得不能写下只言片语,李抑亭的灵柩运回故乡已经多日了,我就勉强支撑病体写成了这篇墓志铭。
李抑亭的名为锺侨,字世邠,福建泉州安溪县人。康熙壬午年(康熙四十二年)在乡试中考中举人,康熙壬辰年成为进士,时年四十四岁。他的著作有《论语孟子讲蒙》十卷、《诗经测义》十卷、《易解》八卷,珍藏在家中。他给《尚书》、《周官》都作了注解,没有完成。李抑亭的父是李鼎徵,是康熙庚申年的举人,担任户部主事,皇帝命令授予奉直大夫之职。母亲庄氏,封为宜人。李抑亭兄弟五人,四人考中进士或举人。兄长李天宠,自进入翰林院,十多年来与李抑亭互相依靠,都没有将妻子接来跟随自己,李天宠哀痛两个弟弟死在异乡,于是就托病辞官护送李抑亭的灵柩回故乡。李抑亭娶妻黄氏,朝廷以敕令封为孺人。 儿子有五人,其中四人考中进士或举人。一个女儿,嫁入了一个名门望族。
李抑亭在某年某月某日安葬于某乡某原。我给他写的铭文是:胸中积累的学问是那么精蓄,但得到施展的很少。将要继承前辈读书人的事业,却在中途寿命遭受摧残。 悲叹我一生功业无成,还指望着那个人,可是如今我能跟谁一起相处呢?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